为学之实,固在践履。泰山学院突出实践实干实效,坚持立足泰安、融入泰安、服务泰安,进一步激发学校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,锚定国家重大战略,助力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,推动学校科技、人才、学科优势与泰安市区位、资源、产业优势全面对接,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展现新作为、开创新局面、谱写新篇章。
一、以聚力可持续发展为抓手,贡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新力量
学校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积极融入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,遵循“科学发展、特色发展、突破发展、合作发展”的工作思路,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区位优势,在黄河生态旅游、黄河生态保护等方面持续发力,为山东加快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。
学校就以东平湖、大汶河流域生态修复、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研究项目为基础,针对性开展“黄河流域山东段‘山水林田湖草’空间分异特征及生态保护路径研究”和“旅游产业系统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变与驱动机制研究”,构建促进研究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多元路径。同时,积极推动黄河流域农业科学研究,加强黄河流域农村产业建设,不断拓宽农业新技术领域。陈亮团队所开展的“高标准农田实时信息监测系统项目”,实现了农业精准生态环境数据监测以及无人机视频监管,已申请7项国家发明专利,大大提升了黄河流域现代农业信息化管理质效。赵仕华博士开展的“肥城市化工园区污染物监测与调查项目”“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调查项目”,实现了黄河流域土壤和浅层生物气监测、调查、评价、开发一体化技术方案,为黄河流域清洁能源和煤矿安全提供技术支持。
二、以裨益文化强国为抓手,构筑泰山文化“两创”新标杆
学校聚焦文化“两创”,深耕人文沃土,积极打造全球泰山文化研究高地和特色智库平台,为推进泰山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,促进泰安市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。
当代著名泰山文化研究学者、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、被称为“泰山太史公”的我校周郢教授,在编撰完成150万字的《泰山编年通史》后,着手谋划“四廊一线”文化体验廊道建设,目前正在编撰《泰山石书:碑刻中的大历史》一书。金坡教授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和民族宗教文化研究,设计布展“泰安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展馆”和“泰山区岳庄红色记忆馆”两处。学校积极促进区域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,相继策划实施中华嬴秦文化园旅游总体规划项目、新泰通史及新泰文史资料汇编项目、肥城市陶山及其周围五个村落文化遗产调研、徂汶景区回迁村乡村记忆调研编制、奉高文化专项策划等文化服务项目。依托泰山文化,深入挖掘东平湖、大汶河流域民间文学、传统工艺、地方戏曲、风土人情、餐饮文化、神话传说、名人轶事、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,实现泰山文化、黄河文化山河同唱。
三、以助力教育强国为抓手,推动地方基础教育新发展
学校以“培养地方基础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”为己任,不断创新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,彰显教师教育特色,累计向社会培养输送了数十万名基础教育师资,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。
为助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,学校联合泰安市教科院、岱岳区教体局,成立“泰安市岱岳区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”;与泰安实验中学开展合作共建,挂牌成立“泰山学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基地”“泰山学院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”等,实施“进阶培养”计划,借助“六类平台”,提升教师“六大能力”,不断擦亮学校作为“泰安市中小学教师培养摇篮”的办学“底色”。此外,作为首批“山东省美育浸润行动计划”试点单位,学校根据自身资源优势和乡村教育实际需求,为东平县中小学持续性地提供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,推动该县中小学美育日常化、多样化、特色化发展,不断提高育人质量。
四、以服务制造强国为抓手,助力地方工业发展新未来
学校充分发挥学科门类齐全、人才聚集等优势,聚焦人工智能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,面向泰安市13个产业链共组建117个服务地方团队,重点遴选19个校级服务地方高水平应用团队,成为了区域产业服务升级的主力军。
高志刚博士团队与凯普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、韩银锋博士团队与泰安汉威集团有限公司(泰安市重点产业链高端化工产业链主)、胡志强博士团队与泰安市奇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、张岩博士团队与山东岱佑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攻关项目。秦伟帅团队所开展的“黄河流域东平泉灵酒庄‘樱桃白兰地制备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’项目”带动公司新增产值6000多万元。近百名博士深入到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行业企业进行产业创新实践,解决了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,帮助其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,为泰安市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赋能。近日,泰安市人民政府下发《关于2022年度泰安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》通知,我校教师科研成果分获泰安市科学技术奖一、二、三等奖各1项,实现了历史新突破。